第五批“小巨人”城市版图:深圳苏州进位 宁波“失速”,多地提前达成培育目标

2023-07-31 15:08:32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文汐,实习生梁艳琼近日,各地陆续公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据统计,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共公示3671家企业,相较第四批数量有所减少,但叠加前四批数量,全国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万家,超额完成了工信部提出的1万家目标。


(资料图片)

随着“小巨人”总数迈上万级台阶,各省份、各城市之间的排位赛也发生了改变。从省份来看,广东、江苏位次前移,位列全国省份第1、2位。与之对应,深圳、苏州成为了城市排名中进步最为明显的城市。深圳超越上海位列第2;苏州连进6位,成为全国城市第4名。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有深圳、北京、苏州、上海、无锡、广州、杭州、南京、武汉9城新增企业数量超出百家。五批“小巨人”企业总数TOP10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武汉、重庆、成都、天津。

与此同时,第二批“小巨人”企业复核情况也同期公布,与公示数量相比约减少30%以上。可见在数量增长之下,“小巨人”企业复核也将日趋严格,后劲不足的企业将会面临“淘汰”风险。

9城新增“小巨人”超百家

从省份来看,跻身五强的省份依然不变,但在排名上有所变化。前5省份排名由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变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五批“小巨人”企业数量依次为1535家、1505家、1457家、1064家和834家。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广东和江苏的位次前移。在第五批公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广东、江苏分别新增658家和795家企业,与其他省份拉开一段明显差距。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广东、江苏均为制造业强省,今年以来,广东明确了“制造业当家”的目标,江苏也于近期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两地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均走在全国前列。两个省份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也各有特点,广东更多依靠计划单列市深圳贡献力量,在第五批“小巨人”企业中,深圳几乎贡献了广东全省新增数量的半壁江山;而江苏除苏州外,无锡、南京、南通在内多地新增数量均超过前四批总和,“小巨人”企业发展更加均衡。

“粤苏之争”持续多年,但就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这一维度来对比,目前仍是广东更胜一筹。

从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城市新增企业数量情况来看,有深圳、北京、苏州、上海、无锡、广州、杭州、南京、武汉9城新增企业数量超出百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全国TOP10城市依次为:北京(831家)、深圳(752家)、上海(713家)、苏州(401家)、宁波(352家)、杭州(325家)、重庆(310家)、武汉(310家)、成都(288家)、天津(255家)。

与前四批的排名相比,深圳和苏州的进位成为其中明显的亮点。

深圳作为创新大市,近年来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观察看来,深圳入围的“小巨人”企业也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同时,深圳还是一个注重研发投入的城市,其特点在于,市场主体是当地研发投入的主力军,这也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沃土。数据显示,深圳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平均研发经费为3339.19万元,研发强度为7.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苏州是全国“小巨人”10强城市中进步最大的城市。在第五批名单公示前,苏州共有171家“小巨人”企业,数量恰好排在全国第10位。但叠加第五批企业数量后,苏州跻身全国第4,并超越了“隐形冠军之城”宁波。

被称作是“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也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市。在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曾一度超越上海,位列全国第一。梳理发现,目前,苏州“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于装备工业、电子信息、科技服务等领域,其中,苏州的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已经跨越万亿级台阶,这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苏州制造业基础扎实,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起步较早,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下,苏州能够在上海资源要素的辐射和外溢下充分受益,这些均为“小巨人”企业数量的增长提供了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苏州在创新能力上与“小巨人”企业数量靠前的深圳等城市还存在差距。苏州也正在着力补这一短板。苏州在相关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用来专门推动发展创新集群。

多城提前达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许多排名靠前的城市都就“十四五”期间“小巨人”企业培育提出过相关目标。例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将达到1000家;深圳、宁波紧随其后,“十四五”期间将力争培育600家“小巨人”企业;北京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400家“小巨人”企业。

也有城市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制定了2023年的短期培育目标,例如武汉和天津均在各自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

观察发现,在今年的第五批名单公示后,除全国培育1万家“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提前达成外,多座城市也已率先达标。

其中,北京是公示企业数量超出“十四五”小巨人培育目标最多的城市,若按照前五批共831家企业的数量计算,北京在今年已经达到其“十四五”培育目标的166%。事实上,北京从2020年公示第二批“小巨人”企业名单开始,便一直稳坐全国城市榜首,在去年就已达到了500家的目标。

深圳五批共752家企业的数量也明显超出了2025年培育600家“小巨人”企业的目标。对比之下,同样提出“十四五”期间培育600家“小巨人”企业的宁波则在第五批新增企业上出现了数量上的回落,共新增69家企业,是全国TOP5城市中唯一新增未过百的城市。

宁波曾在第三批“小巨人”名单公示时一度超越深圳,“小巨人”企业总数位列全国第三。作为“单项冠军之城”,宁波是浙江民营经济活跃中的典型代表,宁波制造业门类齐全且发展定位明晰,追求小而美、不搞大水漫灌的“扫地僧”模式获得不少赞誉。但从2022年、2023年的表现来看,深圳、苏州已相继反超宁波。

宁波“失速”的原因为何?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政策不断落实下,宁波“小巨人”企业后备军明显不及其他城市。目前,北京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已达到6323家、上海超过7000家、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8600家,而宁波虽未公布今年的最新数据,但在2022年时宁波仅有6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人才供给一直是宁波的瓶颈,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攻关都依靠各方面的高端人才,目前宁波在人才规模和结构上都存在难题。要实现“小巨人”企业的量质齐升,宁波后续应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育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

此外,杭州、重庆、武汉等地在“小巨人”公示数量上也已提前超额完成了目标。

诚然,获批“小巨人”企业并非一劳永逸。根据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已被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不超过3年。据统计,第一批入选的248家企业在去年复核后仅通过155家。第二批入选的1584家企业经过今年复核后,大概保留了1079家,减少约30%以上。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第一批和第二批企业的复核情况中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提前达标,后续“小巨人”企业的认定和复核或会趋于严格,更加追求企业质量上的提升。下一阶段,城市应细化落实好梯度培育原则,为“小巨人”企业扩充后备军。对于认定为省、市级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要定向补强,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小巨人”、单项冠军发展;对于已经成为“小巨人”的企业,应关注其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避免因后劲不足面临“淘汰”。各城市应更加细致地制定好梯度化、差异化政策,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路径发展。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