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合肥城市记忆馆的一楼西侧,多了一条能“穿越”的“时光隧道”。灯光流动之间,一座城市的往事被悄然点亮 。
几步之间,仿佛跨过了几十年——这是新开放的“时光隧道”,也是合肥人集体记忆的一扇门。
(相关资料图)
从老物件的温度到光影的律动,主题影片《岁月如歌·绿我涓滴》在这里正式亮相——这部20分钟的沉浸式影片,不仅是一段影像,更像是一封写给合肥的“时间情书”。
步入光影:城市记忆在眼前重生
记者到达时,下午三点整。剧场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不少人手里还拿着手机拍入口那块带着金属质感的铭牌——“岁月如歌·绿我涓滴”。
工作人员提醒:“一场二十分钟,每场三十人,请凭预约信息排队入场。”
巨幕剧场内的光暗转换间,影片缓缓开场。
老城的街巷、灰墙红瓦、风声、汽笛声,一下子铺满四周的屏幕。那种沉浸感让人几乎忘了身处现实。
画面从钟鼓楼的晨雾开始,转到老火车站冒着白汽的场景;接着是一张泛黄的“粮票”,像从记忆里掉出来一样。
背景乐响起时,整个空间的气流似乎都跟着变了。
坐我旁边的一位中年观众小声感叹:“小时候真有这种收音机,我爸每天早上听新闻的时候就用它。”
片中闪过的画面,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南门大街的小摊贩、合钢工人换班时的汽笛,都在轻轻敲打每一个观众的心弦。
三分钟后,画面突然变亮,熟悉的城市剪影一一出现:高铁飞驰、地铁穿城、天鹅湖闪烁的灯光。
有年轻人忍不住举起手机,对着幕布拍了一张照:“像是在梦里看合肥长大。”
影片以“绿我涓滴”作结,巨幕上是大片流动的银色光。那一瞬间,仿佛整座城市都被时间温柔地包裹。
触摸光影:对话会回应的“老物件”
影片结束,观众被引导到另一侧的互动空间。
跟着人群走进去,面前是一面泛着浅蓝光的“雷达墙”。合肥城市记忆馆工作人员高娟递来提示卡,说:“可以伸手去碰,看看它会给你‘回应’。”
试着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一台老式缝纫机。伴随机械转动的声音,一段老广告在耳边响起:“勤俭持家,缝缝补补又三年。”
下一位观众碰到的,则是一台收音机,播放出《东方红》的旋律。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试,”高娟笑着说,“有老人看见自己用过的东西会红眼眶,年轻人则问‘这是什么’,他们会把两个时代的对话留在这里。”
高娟介绍,自今年10月1日正式开放以来,时光隧道每天都满场。“特别是晚上七点半那场,很多下班族专门赶来,像是放松又怀旧的一种‘夜游城市’。”
互动区里还隐藏着一些彩蛋。比如点亮“搪瓷缸”后,屏幕会出现当年的公共食堂场景;点到“老公交车票”,则能听到“1路车终点站,三孝口到了”的播音。
孩子们在屏幕前不断尝试,大人则在一旁笑着回忆:“那时候一毛钱的公交票,一张能折好几次。”那种“能对话的记忆”,让人觉得温柔又新鲜。
记者体验:在时间里“散步”
绕着展区走了一圈。灯光从头顶打下来,地面投影上浮现出老街的影像。
当我向前迈步时,脚下的画面随之流动,从合肥老火车站走到包公园,再走几步,变成了天鹅湖的夜景。
那一刻有点奇妙,像在一条时光河上散步。
有一对父女也跟我一样“踩着时间”走,小女孩问:“爸爸,这个地方我们去过吗?”父亲想了想,说:“现在我们住的那片,以前是农田。”
那句话在空间里回荡,让我忽然觉得,这个名叫“时光隧道”的地方,并不只是让人怀旧。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和城市一起成长的痕迹。
这部影片并非只是回顾,而是用光影和体感的方式,重新描绘合肥的“城市质地”。高娟介绍,未来还将逐步更新影片内容,收集更多来自市民的影像与录音,让大家真正“参与”到城市记忆的共创中。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故事。”高娟说。
走出合肥城市记忆馆时,我在门口遇到几位刚看完的观众。“挺震撼的,没想到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这么快串起合肥的过去和现在。”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说,“小时候觉得老城区没什么特别,现在反而觉得那才是合肥的根。”
还有人说:“要是以后能加上我们小时候的录音或者老照片就更好了。”
工作人员听见笑着回应:“我们也在收集素材,未来可能会更新章节,让大家一起参与。”
游玩贴士
想去看看这条“时光隧道”的市民,不妨选个平日的下午,人会少些,能慢慢看完每一个画面。
晚上七点半那场,灯光最柔,气氛最好;每场约二十分钟,凭合肥城市记忆馆的预约信息即可入场。
如果你也在光影里看到熟悉的街道、某个老物件,或是想起谁的笑声,欢迎到【合新闻】评论区写下那段属于你的“合肥记忆”。
也许,下一个版本的《岁月如歌·绿我涓滴》里,就有你的故事。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文/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