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的“菜篮子”“米袋子”。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农产品由地头送到餐桌的路途并不轻松。为此,近日,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重点抓住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补齐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完善产区“最初一公里”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农贸市场、菜市场“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畅通农产品流通“微循环”。
畅通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当前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完善,全链路规模化、专业化的流通企业数量不足,在县—镇—村缺乏不同层级的冷链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运力等,造成农产品损耗大且出山困难重重。农产品走出去与流通体系搭建相辅相成,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得具有较高价值的反季节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可以不断地走出区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餐饮、社区零售、跨境冻品冷链等领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今餐饮行业向着互联网化、智能化、智慧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新餐饮的竞争已从线上转到线下。在餐饮行业,食材供应链至关重要,而其核心就在于全链通路的打造。
通知提出,通过两年时间,加快形成农商联系更为紧密、产销衔接更为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具体来看,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交易区和内部道路等公共设施,满足分区、分类经营和批零分离、人车分流要求。完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加快完善检验检测、产品溯源等设施设备,严把农产品入市质量安全关。开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实施电子结算,加强买卖双方经营和交易信息登记管理,促进人、车、货可视化、数字化管理。
专家认为,此次两部门提出的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和“微循环”,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职能部门和物流行业责无旁贷,不能有丝毫懈怠。
发展高质量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农产品进城的“大动脉”。以果蔬、畜产品、水产品及花卉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交易额每年增速达20%。然而,由于冷链的保障不足,我国每年仅果蔬一项就损失上千亿元。在美国、日本与欧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达80%至90%,而我国只有10%至20%。冷链物流能力的薄弱与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一大矛盾。因此,发展高质量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此次通知提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间有序衔接。
同时,加强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清洗、分拣、烘干、分级、包装等设备,增强产地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提高产地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施利用率。
此外,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支持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实施环境改造,完善分区布局,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冷藏保鲜、产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完善供应链末端公益功能。发展智慧农贸市场,支持市场配置智能电子秤、信息化管理等设备设施,对品种、价格、销售量等交易信息统一管理。
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行业的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引导性作用,合理利用全链资源,实现全链效率的最大化。
通知明确,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重点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将提供资金支持。确定支持省份可根据支持内容清单,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方向,应至少支持1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避免支持项目与发展改革委安排的中央基建投资项目重复。
纳入支持范围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符合以下标准:位于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的重要节点,东部地区年交易额不低于150亿元、年交易量不低于100万吨、至少辐射周边五个省份;中西部省份年交易额不低于80亿元、年交易量不低于50万吨、至少辐射周边三个省份。
近来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及支持力度日益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此,专家建议,从各级职能部门讲,应结合本地实际,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两年时间内,用好专项资金,完善农产品产区“最初一公里”和销区“最后一公里”的供应链体系基础设施,包括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硬件建设。从物流行业讲,应从内部挖潜,配合职能部门,用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搞好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