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产球鞋遭炒作,价格飙涨31倍”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如今,“‘90后’炒熊一只最多赚数万元”的话题又冲上热搜。从“炒鞋”到“炒熊”,入局者多为年轻人,对此专家建议,年轻人应理性消费,“投机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韭菜”。
“炒熊”之风猛烈 一只“积木熊”飙升至十多万元
近日,“炒熊”之风吹得猛烈,被炒作的是一款名为BE@RBRICK的玩具熊,“熊圈”粉丝将其称为“积木熊”。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积木熊”有多种尺寸,不同尺寸售价不同,其中联名款、明星款、限量款售价较高。
记者在某交易平台上看到,一款发售价在3000元左右的联名款“积木熊”,普遍成交价在6000元以上。一款发售参考价为8800元的“积木熊”标价高达139999元,最近一笔订单成交于4月9日,成交价为11.5万元。
“积木熊”在综艺节目和部分明星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大量曝光,知名度提升,加之部分“积木熊”为限量发售,还有一些则以盲盒形式推出,这些营销方式,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给“积木熊”带来较大溢价空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积木熊’,优质‘积木熊’售价也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涨到了八千元左右,热门款大多涨到了几万元。”网名为“小怪兽”的“积木熊”玩家告诉记者,自己进入“熊圈”,一方面出于个人喜好,来结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同时“积木熊”也是不错的“投资理财”方式。
事实上,为了投资而进入“熊圈”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社交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关于“积木熊”的科普视频,许多视频明示或暗示“积木熊”是“赚钱好工具”。记者在一条开箱视频中就看到,主持人一边开箱,一边将“积木熊”的买入价与收益价进行对比打在屏幕上,提示最终收益价高于买入价,引得不少网友发弹幕表示看了视频想要入手。
“炒熊”有风险 当心“积木熊”遇“熊市”
百变的外形、持续的曝光度和水涨船高的价格,吸引年轻人不断入局,但一片火热的“积木熊”市场真的像看起来那样稳赚不赔吗?
网名为“小怪兽”的玩家告诉记者,“‘熊圈’的大多数商贩本身也是玩家,交易一般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玩家间的信任,私人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使得‘积木熊’市场缺乏规范,新手玩家很难获得价格优势,如果没有老人带路,极易沦为‘韭菜’”。
对于近期大热的“炒熊”市场,玩家“小怪兽”坦言,“炒熊”本质上是把一只熊的价格炒到高于它本身的价值,“炒熊者”一般会盯上某款量大价低的“积木熊”进行一系列操作,增加其曝光度,从而实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此时跟风便会落入“操盘手”设下的陷阱。
此外,在利益的驱使下,制假贩假在“熊圈”里早已司空见惯。一位“积木熊”玩家告诉记者,“假货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些假货假得很离谱,比较容易辨别;有些高仿产品,对新手来说很难辨别;一些精仿产品,连资深玩家也会看走眼。”
与“炒鞋”“炒裙子”等炒作行为类似,杠杆资金在“炒熊”市场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记者在多个交易平台发现,结账时消费者可以分期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为交易平台提供加杠杆服务。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屹表示,某一类商品投机成分过大就是市场泡沫化的表现,此时如果出现资本追加和杠杆资金的大量涌入,极易诱发金融风险。
“炒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局限于“熊圈”,甚至蔓延到整个“潮玩”市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双表示,“炒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定价规则,释放了虚假的市场信号,这会对有所关联的普通商品市场供求造成一定的误导。此外,由于被炒作的商品价格高于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背离消费者对该类商品固有属性的价值判断,消费者可能会对整个消费环境做出负面评价。
遏制“炒熊”呼唤监管发力
“炒鞋”“炒盲盒”“炒裙子”“炒熊”……年轻人追逐个性消费,许多普通消费品在“投机者”的炒作下异化为所谓的“投资风口”,对此多位专家建议,要遏制炒作之风,还需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共同努力。
王双表示,一味地迎合少数人的消费心理可能会给整个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市场应该对消费者的一些不理性行为做出及时引导,监管部门也应该对市场反映出的短期信号给予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干扰整个市场秩序。
针对消费者自身,王双建议,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盲目追捧、炫耀式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让消费回归理性。
除了自身消费观的转变,专家还建议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维权。天津世川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晗表示,如果发现所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让不法商家受到应有惩罚,从而净化消费市场。